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东江纵队与香港

[文集荟萃]


  作者:
玉青
  来源: 原创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活动地区贯称:惠(阳)、东(莞)、宝(安 包括香港),同属东江流域地区,同属一块地理版图和人文版图。惠、东、宝原住民大多是康熙八年迁海复界来到本地的第五代移民。之后,又向海外发展。本地人在香港和海外谋生非常普遍。

坪山籍东江纵队老同志黄冠芳、江水、高松、黄一帆等都有早年在香港谋生的经历。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是坪山人,父亲是海员,澳大利亚华侨。香港的进步社团惠阳青年会、余闲乐社、华海学校等是中共在香港的外围组织。

1938年10月,日军发动入侵华南的广州战役,在惠阳大亚湾登陆。时任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书记曾生受上级委派回家乡建立武装,首批从香港带回坪山60人是海员、工人、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二、三个月之内中共广东省委又从香港动员了200人回到坪山参加部队。东纵坪山这个策源地香港回来参加的较多。东莞大岭山是东纵另一个策源地,是王作尧领导的部队。史称“曾·王两部”。

1941年12月8日,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攻占香港。12月9日,东江游击队政委林平布置曾、王两部抽调近百名武装组成武工队尾随日军之后进入香港第五大队的曾鸿文、钟清、黄高扬、林冲等人进入新界港九地区、第三大队江水刘培武工队进入西贡半岛,黄冠芳、刘黑仔短枪队进入九龙市区。他们恢复交通线,打土匪,建立根据地,收缴英军丢弃的武器。1942年3月,两只武工队合并,在香港西贡黄毛应村成立东江游击队港九大队。港九大队成立后,香港新界原住民和港岛进步的工人、市民、青年学生纷纷加入其中父子、母女、叔侄、姑嫂、兄弟、夫妻、姐妹,甚至一家七口一起参加游击队。港九大队迅速增加到八个中队800多人。港九大队是在香港沦陷三年八个月时间,坚持武装斗争的唯一军事组织。港九大队在香港开展城市游击战、情报战、在海上破坏日军近海交通运输、威胁日军香港太平洋战争中转站补给基地,支援了太平洋盟军的作战。

港九大队115名烈士牺牲在香港。香港各界和新界原居民参加东江纵队牺牲在东江战场上的烈士有500名。

根据中央档案馆记载原广东省委领导梁广同志回忆,“......香港同胞陆续参加东江游击队的有3000余人”

香港新界港九素来被称为“红色堡垒””红色走廊””游击队补给基地香港沦陷前,东江游击队的补给全靠香港和华侨的捐助。1946年东江纵队北撤山东后,大部分复原人员撤到香港,有的上学、有的打工谋生,伤病员在香港住院疗伤。

香港还被称“党派天堂”。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在港设有联络站和秘密电台,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新华社香港分社、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中共广东省委、中共香港市委、东江纵队都曾在香港设置机构。广东省委领导、东江纵队领导人长期在香港活动。1941年元旦始,东江纵队执行中央的命令营救在香港沦陷期滞留在香港的文化名人;1949年全国政协会议前夕,东江纵队配合中央香港分局行动,护送两批爱国民主人士北上参加全国政协会议。

香港达德学院、中业学院、香岛中学、培侨中学等是进步人士和共产党人创办,为新中国培养大批人才,全国解放伊始,大批干部从香港输送到中央各部委、华南分局、广东省政府各部门任职。

香港历史学者陈敬堂所著《香港游击战场的历史地位》中提到,“据统计,除各行政单位干部外,新中国共有二十多名海陆空特种兵等军、师级将领来自香港游击战场

东江纵队老同志担任过新华社香港分社职务的有:社长黄作梅、副社长陈达明、叶锋、梁威林、祁峰,宣传部长杨奇,秘书长何铭思。

香港回归前,一批东江纵队老同志和在香港出生的东纵后代进入香港,为国家协助香港平稳过渡做贡献。

东江纵队与香港密不可分。

 

 

   


 

 

 

东江纵队纪念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