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雕塑与历史邂逅 雕塑家与深圳结缘

[作品介绍]


  作者:

  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05年  雕塑与历史邂逅  雕塑家与深圳结缘

深圳大学“海归”雕塑家张树国的《胜利大营救》,入选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在41件雕塑作品中,深圳雕塑家张树国备受瞩目,作品以深厚的人文关怀、独特的创意和细腻的手法,再现了抗战历史的难忘瞬间。

作品最早的构思始于两年前,那时宝安区正征集反映东江纵队的美术作品。在翻阅和研读大量与东江纵队有关的文字、影视资料和东江纵队博物馆的展品时,张树国的目光停留在“大营救”的特殊史实上,这个被很多人忽略的历史事件让他数夜难眠。

作为一个颇具历史责任感的艺术家,张树国认为,“大营救”是东江纵队为保护文化抵御外侵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意义不可低估。应该让更多的人来认识这个难忘的历史时刻,而这一选材既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亦契合了本届双年展之“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主题。

进入创作阶段后,张树国有意避开写实手法,而是通过写意的方式表现凝固的历史瞬间,以更传神地表达出事件本身的丰富内涵。在塑造具体人物时,他舍弃了戏剧化的夸张手法,以温和含蓄的方式接近历史真实,描绘了一批文化人在国难当头不得不转移阵地的矛盾复杂的心态。

作品涉及众多历史人物,既详略得当又层次分明,坑坑洼洼的地面表达营救之路的艰辛,队伍的头尾是东江战士持枪掩护的姿态,中间主体部分有主有次,前边大部分人低着头,上身前倾匆匆赶路;后边有人站住脚,回眸凝望曾经奋斗的香港,犹疑中透出无限感慨,跟在队伍后面的国际友人体态似乎更放松从容。队伍中东江纵队领导人曾生和文化界名人柳亚子、何香凝等形容可辨,稍稍夸张的身高和略微变形的身材比例突出了体弱却志坚的文人气质。队伍中背枪的战士或扛或物四倍有余的金属底座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现任深圳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的张树国是个典型的“海归派”,留美12年的艺术经历,让他对东西方文化观念的碰撞有着切身的体味。留美期间,他曾凭出色的作品受到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人的书面称赞和感谢,并以国际知名艺术家身份获得美国永久居留权。

2000年,张树国想回国找个清静而富有活力的城市潜心创作,他在国内的城市中穿梭,考察了4个月,最后决定留在深圳。他说:“深圳是个新兴的移民城市,汇聚了全国的优秀人才,不保守,不排外,很适合艺术家居住和创作。”

如今他在深圳工作已经4年,作为深圳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深圳雕塑院客座雕塑家,他在深圳大学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创作了一系列艺术佳作。

 

 

 

   


 

 

 

东江纵队纪念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