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东纵战士爱唱歌

[作品介绍]


  作者:
玉青
  来源: 原创
 

东纵战士爱唱歌


深圳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策源地之一,属东江流域客家地区,客家人爱唱歌,东纵战士也爱唱歌。


1998年7月,叶凌正式接手东江纵队纪念馆的设计和布展工作,有机会接触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档案、图片、电文、报章等资料,同时还接触到抗日时期东纵人创作的歌曲和东江流域的民歌。东纵文工团的老同志说,我们是唱着歌参加部队的,我们是唱着歌动员群众打击敌人,我们是唱着歌走过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歌,这些歌曲鼓舞了我们的斗志,提高了我们的觉悟,给了我们战胜艰难困苦的力量......


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旋律和歌词,质朴而又率真,使人领略到那个年代血性和激情,它比文字更动人、更感人、更可信!由此设计者找到了贯穿东江纵队纪念馆设计的精髓。并且,萌发了要为东江创作一部艺术精品的构想,使成为《红色娘子军》、《黄河大合唱》那样的传世之作,让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1998年9月,叶凌起草了配乐朗诵的策划案题为《东江史诗》。以东纵各个时期的历史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贯穿讲解词始终。在东江纵队纪念馆建馆筹备会上一经拿出,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会长连环雄同志第一个给予支持,廖来同志看到策划案时,在会场上竟大声唱起客家山歌、《游击队之歌》、《来啦》……。以后,郭际和何通同志寄来了手抄的《再会吧 , 香港》, 《再会吧,南洋》;叶青茂同志送给来手抄的《星光照耀着大鹏湾》;李群芳同志送给来手抄的《红花岭颂》并引亢高歌。收集到的资料中有客家方言的、广州方言的、山东、陕西小调的歌曲、话剧、歌剧。讲解词的背景音乐作曲——甘霖,是原解放军总政军乐团作曲家,善长军事、历史题材。说起来是缘分,后来《东江廻响》串词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写,甘霖介绍好友梁涛来写。梁涛早年当兵在兰州军区,军区首长何通是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的中层领导,少年从军、身经百战、文韬武略,是梁涛心中的英雄。梁涛熟格律善词牌,不但写出了大气磅礴的串词、激情澎湃的新歌词,还为《东江廻响》录音和演出,出资、融资,这是后话。


叶凌不善文,加之配乐朗诵讲解词涉及广东党史和诸多历史人物,除了需熟悉东纵史料还需阅读大量的相关人物传记来印证。这个讲解词经过了八次以上的修改,原东江纵队的一些老领导、老同志杜襟南、袁庚、陈一民、郭际、叶青茂、戴江提了修改意见。国内业界著名的曲敬国老师担任播音,他对历史专题的把握适度。在曲老师深沉、略微压抑激情、具有穿透力的嗓音中,听众领会到史诗一般的气氛。在前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曲老师应邀修改,前后进过三次录音棚录制。在北京录音时,一些专业人士听到《东江纵队之歌》时说,真过瘾!它的旋律不亚于《八路军进行曲啊》!


音乐创作亦历经曲折,作曲家在资金少,个人业务繁忙的情况下熬过许多不眠之夜,第一期十五首、第二期七首。东江历史歌曲以交响乐的形式重新编曲,两次创作前后长达一年时间。配乐朗诵《东江史诗》、《东江历史歌曲/交响乐》光碟在很费了一番周折后终于与老同志们见面了。它受到了普遍的赞扬。原歌曲作者(东江纵队文艺工作者)史野、谭军、戴江等同志以专业的角度对两度修改的作品进行仔细分析并且给予表扬。


2002年元旦之夜,作曲家甘霖接到一位老同志从深圳打来的长途电话,一番对其表示感谢和鼓励的话让他激动了好久;


袁庚同志在听了碟之后,给予主创们最隆重的谢意,他在电话里对叶凌说:“我代表所有活着的和死去的东纵老同志感谢你们!”……


2001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作曲家甘霖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采访,甘霖带着数首乐曲到达直播现场,播放的第一首曲子就是他以交响乐重新编曲——魂牵梦萦的《东江水》。


朗诵配乐还受到著名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卞祖善老师的激赏,欣然写下了《让伟大的旋律重现光辉》的评论文章。


这个作品有一些局限,却为日后的大型交响清唱剧《东江廻响》打下了基础。它使主创人员在数年的体验、磨砺、创作中感悟了“东江”,从而能够把握住“东江”。


2002年10月,大型交响清唱剧正式创作,定名《东江——香江》。主创们并未限于抗日战争的时间和空间格局,而是循着历史的踪迹伸延,展开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东江流域百年历史音画。


甘霖是国内著名音乐家中最早接触东江流域历史文化的,他跟随着老同志采访革命老区,奔赴鲨鱼涌海滩、土洋东纵司令部、铜锣径战场旧址,参观坪山东江纵队纪念馆等地。甘霖具有高深的交响乐造诣、博大的民族情怀和深刻的社会责任感,用生命在创作。


《东江廻响》从创作到演出得到了许多老同志的支持,特别是袁庚同志的支持;刚刚上任的王京生部长特批,并给与20万元文化基金;众多的东江纵队后代和社会人士无私奉献,默默地支持。作品录音和两场演出的费用由八路军后代、词作者梁涛出资、融资。


2003年9月28日作品发布会,更名《东江廻响》。2004年1月10日,中共深圳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局联合主办首演式。2004年12月,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分别向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荐该作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2005年3月19日在该台“中国之声”播出片段;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鉴于原录像质量差,批示重新录制播出。《东江廻响》首演音乐会非常成功。演出结束后,经久不息的掌声持续了十几分钟(在新闻报道里提到)。各界的反映非常强烈,包括20几岁的年轻人 。


抗日老战士在听到前奏曲《辉煌号角》时,他们听懂了交响乐;大气磅礴的开篇、浓郁的悲剧气氛和铿锵激昂的节奏把他们带到战争年代的回忆中,何基老同志说,“当年深圳地区的许多青年就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回应祖国的号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用自己的血肉去建筑抵抗敌人新的长城……我听到《东江廻响》,有一种又听到为战胜强敌的呐喊,呼唤和前进的战斗号角,使我产生了东江文化是祖国前进交响乐中的一组强音的感觉!”


一位老同志听到优美深情的《东江水》时打着拍子,抑制不住热泪滚滚。原东纵文工团的老同志戴江说:“在《东江水》中我听到有东江的过去、有东江的现在,也有东江的将来。原来一两分钟的客家风格的小歌《东江水》经作曲家重新编曲后,把《东江水》发挥到了淋漓尽致,……这个作品即威武雄壮,又优美抒情”。


《东江纵队之歌》作者,早年香港文艺青年,东纵文工团团长史野来信说“由于您们的智慧,能力与不懈的干劲,使《东江廻响》这项艰苦的艺术工程不断取得喜人的进展和成果,这里我要向你们道一声辛苦了!并致以由衷的敬意和诚挚的慰问!”


1948年出生于香港的胡惠明女士说,“我父母早年在香港谋生,是从香港自大梅沙偷渡回来参加抗日部队。我快要降生时,我父亲把我母亲到送到香港尖沙咀医院后,头也不回就返回部队了。我母亲生下我没几天也回了部队。一个月后我祖母把我挑回惠阳老家。我父亲和我都受到通缉,祖母成天带着我东躲西藏,我母亲认为我是拖累,找人商量以150担米将我卖掉,由于祖母坚决反对,我被留下来了,以后我是吃百家奶长大的,有一个外号"牛奶妹"。我在惠州上小学,每天都到东江边去挑水,也是喝东江水长大的。我父亲自从参加抗日队伍后,一直没有回过香港,他临终前的那个早上在朦胧中说,某人要请他到尖沙咀某茶楼饮茶,……就去世了,他的遗憾也成了我永久的遗憾,东江,香江,我很有感触。”


观看演出的有从香港赶来的二十多位抗日老战士,原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大队长蔡国良的老伴黄铁峰也来了。这位17岁在香港参加“余闲乐社”、1938年在香港九龙塘入党的老党员,含着泪,摇着笔者的手一遍一遍地问:“你们什么时候到香港演出?什么时候到香港演出?”……


香港协进联盟总干事吴军捷先生观看演出回到香港后发回传真题为《关于在香港推出<东江廻响>的建议》:文中说,“……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香港青年与东江父老并肩抗敌的气概和精魂,共饮一江水的血肉情谊,一直传承不息。也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成就了中国改革开放壮伟的第一篇章。香港实施一国两制,更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容。东江—香江,血脉相连;东江—香江,激荡着历史的回响。大型交响清唱剧『东江廻响』以震慑人心的艺术形式,启迪人们去回顾历史的沉重与激昂,以发扬人性的善良和坚强,更激发新一代的东江和香港青年,去思考在历史巨变中自己的责任和取向。这是一部具有深厚爱国主义内涵的励志作品。……当前,香港政治形势复杂,对广大市民,尤其是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急不容缓。建议在香港隆重推出这部作品,作为教育青年,团结群众的一项重要活动。”


航天部深圳广宇公司副总刘女士说:“太好了,应该照着100场演,应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演。”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罗叔清先生说,“希望香港内容多一些,表达抗日和爱国多一些,朗诵能不能用粤语,可不可以有些‘盐焗鸡’、‘酿豆腐’?”


深圳长城电脑集团下属企业的市场部经理邹先生说,“过去不知道有这么段历史,我们也没有想过,我们每天喝的水是东江水。我觉得这作品中有激动人心的东西,有种深层的东西在里面,是民族的魂!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企业形象企业文化所需要的,任何一个爱国的企业,民族的工业都会认同这个作品和品牌”。


一个党务工作者说:“这台音乐会使人精神振奋、充满力量,是寓教于乐的一堂音乐党课,同时又是高雅音乐的欣赏。”


一个二十几岁的年青人说,原来以为“东江”太政治,太枯燥,没想到这么感人!


参加首演的上海歌剧院合唱团的演员们纷纷与作曲家握手表示祝贺。


作品在北京录音时总政军乐团的演奏员一出录音棚,握着作曲家的手说:“真过瘾,十几年没有吹过这么好的作品。”


一位央视栏目撰稿人写下了以下评论的文字:“气势宏伟、雄浑沉郁——交响乐;情真意切、文采飞扬——朗诵词歌词;朗朗上口、易于传唱——歌曲旋律”


号称亚洲四大录音棚之一的“北京百花录音棚”老板、音像发行巨子白家祥先生说:“我做了二十几年音乐,所有的名作曲家都认识我,国内国外艺术家的音乐会我听的太多了,这个作品应该算是国内顶尖的作品,可以和国外大师的精品相比美,而不是大师一般的作品。我认为这个作品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有支点,应该让国内最好的乐团演奏,在全国巡回演出。”


著名音乐家卞祖善评论,作品“以现代人的情怀关注着历史文化和民间音乐,赋予传统以新意,丰满了它的躯体,激活了它的灵魂,在民族音乐与传统音乐的结合上找到了一个契合点,使《东江水》、《东江纵队之歌》、《再会吧,香港》等鲜为人知的历史歌曲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之后,使其伟大的旋律重现光辉。”


中国新闻社刘北宪说,“这个作品应视为目前国内交响乐作品中顶尖的作品之一,作品反映了我国当前交响乐创作的整体理念和视野,同时向国外同行展示了我国交响乐创作的实力和雄心。”

袁庚同志题词:“东江、香江,血脉相连!”

王昆同志说,“这是继《黄河》、《东方红》之后的伟大作品。”

中央党史研究室同意做国内主办单位之一。

中央电视台同意录制播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电视 台同意做国内协办媒体。

香港大公报、香港凤凰卫视、香港亚洲电视同意做香港演出协办媒体。


2005年5月19日,中共深圳市委8号文件将《东江廻响》列为深圳市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音乐会节目(未演出)。


2007年7月,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为了该作品参加香港回归祖国的庆祝活动,之前的一年,主创们在香港斡旋(未演出)。香港文化界名人费明仪参与节目单的修改建议;香港音乐大师于粦、香港中乐协会理事长黎汉民先生说,“我们2004年看过演出,不演很可惜”,“这个作品最适合香港回归演出了,香港没有人花这么大工夫做这种作品”,“香港回归庆典以后也可以演。”香港政府文化顾问余慕云先生建议在香港演出时易名《东江水.香江情》,同时可以搞展览,安排参观东深供水工程,还建议合唱团用部分香港演员。余慕云先生是香港电影界名人,1947年他和香港中业学院十几个同学偷渡大鵬湾到坪山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的这段经历鲜为人知。


时间到了2019年,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自2004年首演到现在整整15年了,历经艰苦,寻找时机,但一次次都未成事。《东江廻响》还有许多粗粝的地方,但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因为它站到了历史巨人的肩上。新时期回首,百年沧桑、跌宕起伏、抗日战争、改革开放,深港的影响和巨大辐射从东江流域到中华大地——大地廻响!


老歌的词曲作者们有的在战争年代牺牲了,幸存者们也相继离世。2004年首演式时担任总顾问、顾问们的东江纵队老同志基本离世,但是东江的廻响、大地的廻响将使他们的生命和东江的精神永远延续!


玉青 2019年7月

 

 

   


 

 

 

东江纵队纪念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