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早在200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
张黎明撰写的《记忆的刻度一一东纵的抗战岁月》出版了,其实从2005年7月
开始,作品在广东省的《南方日报》连载,许多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
天天把报纸剪贴收存,还有的战友复印报纸,分送海内外亲友。
为何一部抗战纪实作品反映这样强烈,赢得读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
国人民抗日战争,活跃在华南地区的东江纵队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做出了不
可磨灭的贡献,成为我们抗日武装力量华南战场的主力。
《记忆的刻度一一东纵的抗战岁月》恰恰记录了半个多世纪前东纵的抗
战历史,一支人数最多的时候也不过一万多人的游击队,如何从无到有的历
史。其中有我知道我亲历过的,也有我没经历过但听说过的事情,书中尤其
令我感慨和亲切的是人物采访实录,他们中的许多人和我曾经如同兄弟姐
妹,经历同一年代,却有各自不同的刻骨铭心的事件和细节,看到战友们栩
栩如生的音容笑貌,如时光倒流,感慨万分。
老战士们喜欢那部书,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因为这是我们共同关心的
年代,张黎明的笔触细腻生动,细微和具体,这也是令人拿起就无法放下的
原因。一位晚辈为我们这些经历过生死的长辈写书,她看过不少有关回忆录
一类的书籍,她知道我们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她集中了一群有血有肉的我
们,令我们重温昨天的振奋,那些令人震撼的细节,至今读起来仍然震撼。
我们都希望张黎明继续往下写,曾生说过,东纵和边纵是“一条藤上的
两只瓜”,的确,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签署了“双十协定”,1946年6月东
纵北撤,国民党反动派撕毁了协定,内战全面爆发,我们留下来的同志,根
据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决定,1946年12月恢复了武装斗争,并发展壮大成为
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简称边纵),我们这支粤赣湘边地区
的部队在三年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
进攻和清剿,接受了残酷斗争和严峻考验,取得了重大胜利。建立了由400多
万人口,20多个县,纵横千里的粤赣湘边解放区,为大军南下,解放广东铺
平了道路。作战部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由解放战争初期的400多人发展为
辖有东一支、东二支、东三支、第四支、北一支、北二支、赣南支队、湘南
支队,总共有三万八千多人的队伍。我们这支粤赣湘边地区的人民子弟兵,
用青春,用热血,用自己的生命在解放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我非常高兴,早在2006年4月,我们东纵、边纵的后代,国家一级作家张
黎明采访我,她告诉我,深圳原粤赣湘边纵队战友联谊会和深圳市史志办共
同策划,委托她创作一部重现粤赣湘边纵队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品。
她继续写一本让老战士们喜爱的,反映边纵历史,像《记忆的刻度——
东纵的抗战岁月》那样感动大家的作品。张黎明为我们写书,我想,不仅仅
为了我们的过去,也不仅仅为了我们的现在,我想到更多的是将来,我们的
后辈,但愿我们的后辈能看到这本书,让后辈们看到我们的当年,理解我们
的年代,理解我们当年的选择。
早在六十多年前,我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我们对粤赣湘边的土地,怀着无尽的深情与眷恋,时时想着如何回报老区父
老乡亲,告慰长眠于此的战友与烈士。
我想说,中国近代的苦难令我们在忧患和痛苦中成长,中国人不但被日
本帝国主义欺负,还被腐败的政权压迫。我们当年在学校立志,要消灭不平
和不幸,我们投身于推翻旧社会的大潮流中去。
我们一腔热血,情系家国。正是这种“情系家国”的耿耿忠心和坚定信
念,我们毫不犹疑把自己的青春与忠诚,留在了粤赣湘边地区的崇山峻岭,
留在了老区民众的心坎上,我们迎来了新中国的太阳。我们无愧自己的一
生,我们的后辈能理解我们吗?
张黎明说从我开始,要采访150位以上的边纵老战士,以史料和老战士们
的口述,撰写这部关于粤赣湘边纵队的纪实文学作品。2006年,我95岁的那
年,成了这部书的第一位被访问者。
六十年一挥间,我尽管已是95岁的老人,可也常常梦中回到当年战斗过
的地方,在许多战友长眠之地,在当年帮助我们的老百姓家中,醒来却是一
场梦。
我希望张黎明的这部作品帮助我圆这一个梦,通过书中的史料、口述实
录和历史照片重返粤赣湘边地区,真实地感受当年的情怀。
我希望这部作品能够真实反映我们的当年,我们为之奋斗一生、魂牵梦
绕的老区,我们当年的正义和坚忍,忧患和希望。
我希望在作品中读到当年远去的战友同伴,读到当年支持我们的父老乡
亲,读到当年艰苦转战的山山水水。
我更希望读到我们当年的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任何艰辛的命运
都无法把我们击垮。正是这种坚不可摧的中华民族精神,令一切关心我们国
家民族命运的人们,从中获取教益。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我们粤赣湘边纵队成立六十周年。
这是需要纪念的日子,的确,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国家都需要纪念,对过
去对战争的反思,从历史的轨迹看今天,看未来,将来属于和平。
梁威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