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闻薤露揪心章,老泪不觉顿成行。我与曾源同志是战友和同事,曾有
两段时间在一起战斗和工作。一段是1941年9月,我从五华调到和平县任县委
宣传部长,为掩护身份被安排在大坝小学教书,曾源时任校长,我是教员。
另一段是1950年5月至1951年11月,曾源同志任两广纵队独立师政委兼中共顺
德县委第一书记,我任顺德县县长。此后,我俩虽然没再在一起工作,却时
有联系,他的情况我时有耳闻。曾源同志是我党的优秀干部。自1938年10月
在中山大学入党后,他历任中共和平县委书记,东江纵队护航大队、独立大
队及第三、第六、第七支队,大亚湾人民抗日自卫总队,华东野战军两广纵
队三团政委,中共顺德县委第一书记,粤西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湛江市委
第二书记,中共茂名市委副书记,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等职。曾源同志一生
忠心耿耿、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清清白白。他的思想品质、工作业绩和革
命精神,都值得赞颂和学习。鉴于此,我提议以中共河源市委党史研究室与
和平县委党史研究室的名义,为他出一本书,既是对曾源同志的缅怀和纪
念,又可为教育后人提供宝贵的教材。
戊子岁末,中共河源市委党史研究室与和平县委党史研究室送来了这叠
厚厚的书稿——《九连山上一棵松·曾源》,希望我能提点意见并为其写些
文字。作为战友和同事,出于对曾源同志的敬重和钦佩,我的确想说点什么。
在我的印象里,曾源同志有很好的政治素养、很高的理论水平、很强的
工作能力,是一位为民办实事、谋福祉,可信任的好干部。 《九连山上一
棵松,曾源》以丰富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具体地反映了他在不同历史时
期、不同工作岗位上的战斗历程,生动地体现了他的革命业绩和高贵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以较大篇幅收录了曾源同志自己撰写的各类文章,如
《在战火纷飞的东江抗日前线》、《从大亚湾到九连山》、《军中日记》、
《关于筹建茂名市的回忆》等。它们真实地记载了曾源同志追求真理跟党
走、建设祖国为民谋幸福的足迹,充分地体现了曾源同志无私奉献和大无
畏的革命精神。细读这些文章,一种凝重、质朴、纯真的情感扑面而来,
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理想、奋斗与追求。其他缅怀一类诗文,感情真
挚,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曾源同志的怀念与爱戴之情,无不洋溢着对曾
源同志的钦佩与敬仰之意。
曾源同志的确是一位值得学习的好干部。我认为:
学习曾源,就要学习他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当祖国和民族
处于危亡关头,曾源同志舍弃优裕的生活,不图官禄,毅然参加中国共产
党,投身革命,共赴国难。1940年,中共东江特委指示和平县委尽快兴办
一间工业印刷合作社,以便承印党的文件和资料。时任县委书记的曾源急
党之所急,毅然把自己家与进步人士袁步岑合股经营的私人企业“大新纸
行”l 500多平方米的厂房和稠集到的4 880银元,无偿捐献给党组织,使
印刷合作社得以很快成立,为地方党组织的发展和抗日救亡运动发挥了重
要作用。曾源同志为党为民奉献了毕生精力,年登耄耋之后,还立下“将
自己的遗体捐献给祖国医学事业”的遗愿。他的这些品德与行为,感人肺
腑,如今已成了广为流传的佳话。
学习曾源,就要学习他的牢固的组织观念和求实精神。曾源同志一生服
从织安排,无论何时何地,他始终以“军人”自律,以“服从命令”为天
职,不讲条件,不计得失,即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遇到不公平待遇,他也能
正确对待,从不伸手向党要官位、要名利。工作中,曾源同志求真务实、实
事求是。记得在顺德县搞土改时,土改镇压地主有扩大化现象。那时,判案
杀人除经人民法庭核查外,还须由县委第一书记、县长和公安局长组成的
“三人小组”审批。当时,曾源是县委第一书记,我是县长兼法院院长。在
镇压地主的问题上,他慎之又慎,认为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一定要实事求
是。在暨南大学担任党委副书记时,他义正词严地拨乱反正,正确处理了轰
动全国的“陈朗事件”,顺应民意,弘扬正气,充分体现出他宽阔的胸襟和
善于包容的美德。
学习曾源,就要学习他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曾源同志有革
命勇气、革命胆略,也有战略眼光。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年
代,他都能审时度势地开创新局面。1940年,他任中共和平县委书记时,建
立了第一间党的印刷合作社。他在建立乡、区、县抗日民主政权时,从无到
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开拓了一个个新局面。抗战结束后,他勇挑重
担,率领东纵三支队挺进九连山,创建九连革命根据地,为后来开展武装斗
争准备了条件,夯实了基础。1946年6月,曾源随部队北撤山东。他率领的部
队在淮海战役中受到华东野战军全军的通令表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曾
源同志受命筹建茂名市,成为这座南方油城的拓荒者。当我们细读曾源同志
亲自撰写的《关于筹建茂名市的回忆》时,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创业的艰辛,
体味到他那顽强拼搏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学习曾源,就要学习他热爱祖国、情系故土的深情大爱。曾源同志在青
壮年时期满腔热血地为国为民打江山、图建设、谋发展。老年则离而不休,
依然为家乡人民发挥余热。1986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他,带着暨南大
学的专家学者到和平县进行调查研究,为家乡经济建设出谋划策。他还多次
回到母校和平中学及四联中学,为创办一流学校、培养一流人才提出了很多
切实可行的建议。他将四联中学校友会会刊更名为《九连春秋》,并应允担
任该刊顾问。此外,时年85岁高龄的曾源还亲自约请骆越康、陈文谦等老同
志,与和平县党史办商议筹备出版反映和平革命斗争的党史——《涮江怒
涛》,并不辞辛劳地慰问革命老区热水、彭寨、古寨等地。这一切充分体现
出曾源同志对九连山水和九连人民的深厚情谊。真个是:
冒弹迎锋在九连,褴褛筚路亦情牵。
而今驾鹤归何处?尽在粤东山水间。
虽然,九连山上这棵松——曾源倒下了,但我们要让松魂永驻。编辑
出版这本关于曾源同志的书,应该是达到此目的的一种极好方式。
是为序。
郑 群
2008年12月
(郑群原系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