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于开创性的革命者 序(一)
杨方笙
今年春天,陈谦同志给我一个电话,说是发现一本林野寂同志的遗著
《中国文学史讲授提纲》(他在南侨中学上文学课的讲义),要我阅读后提出
一些看法。面对这样一册沾满历史烟尘的著作,我在披读之余心情久久不能
平静。这不是一册普通的讲义,它是一个革命者在一间称“南方抗大”的革
命学校里进行革命启蒙的实物见证。我们与其说它是一道知识的甘泉,还不
如说它是一团革命的爝火。最近,林野寂同志的伴侣陈曙光大姐和旧日学生
们多方搜求,又访寻到他另外一些遗作,准备附上一批纪念文字结集出版。
这是件对逝者也对生者都很有意义的好事,我也借此获得一个向革命先辈学
习的大好机会。
林野寂同志本名林之原,1910年生于广东省澄海县下蓬区鸥汀乡。他在
少年时期便开始投入反帝爱国的宣传活动,1929年春考进上海艺术大学中文
系,受到鲁迅、夏衍等人的影响,思想有了更大的进步。1932年返回汕头任
同济中学、华英中学语文教员,曾因“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危害
民国”罪被捕。出狱后斗志更坚,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从事革命教
育工作。1941年进入东江游击区,任过《前进报》编辑,主持过青年训练班
和军政训练班,后任“抗大七分校”教育长。1945年赴粤北开辟五岭根据
地。抗日胜利后奉命到香港从事海外华侨工作,筹建并主持了著名的培侨中
学校。
1947年再派赴泰国负责文教宣传,曾用家沅等笔名为当地华人报刊
《全民报》、《真话报》、《教育通讯》撰写社论、评述、杂文等共几十万
字。1949年因工作需要调回广州任省侨委宣传处长,次年又上调中共中央统
战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文革”期间受到严重迫害,1969年终于含冤
去世。统观林野寂同志的一生,首先,他是一位富于开创性的革命者。他的
丰富学识、文学修养,他的教育才干、宣传才干,统统毫无保留地用来为一
个崇高的目的——革命服务。近百年来的中国现实,推动了一批学者的革命
化,也造就出一批革命化的学者,也许他就是这支队列中的一员。
收在这本集子里有他的几种遗作:
《中国文学史讲授提纲》——这册写于50多年前的讲义,讲述了自先秦
直至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我国文学史实。那时国内已经出了几部中国文学
史的专书,但象本册讲义这样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武器,用以剖
析文学现象的著作还不多见。本书重视人民创作,重视时代、社会对作家、
作品的影响,尤其是最末《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一章,牢牢把握住文学
与政治的关系、作家世界观与作品的关系,对青年学生更具有莫大的启示
性。就学术价值说,本书记述全面,广泛涉及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各个
领域,在叙及某一时代某一文体时都论列了名家名作,很少遗漏。要在三五
万字的篇幅中勾画出两干多年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大致轮廓,就象“纳须弥
于芥子”,真是大不容易!
当然,由于这册讲义写于S0多年前,受到当时整体学术水平的限制;写
于乡间,受到资料信息的限制;作为讲义,受到篇幅字数的限制,不免也有
相当多的不足之处。作者曾在《编后》中说:“假若可能,我很想补写末二
讲,或以至全篇重来一次都说不定”,可惜时序倥偬,工作繁冗,最终竟未
能趁愿。
《怎样写作》——本书写于1940年在桂林任教时,曾由当地文化供应社
铅印出版。这是一册教青年写作的书,不过跟《文章作法》那类书明显不
同,少谈技术细节而多涉文艺理论。当时苏联的革命文艺理论已经传至中
国,但由于国民党当局的打杀封锁,多数人还懵然无知。本书宣传了维诺格
拉多夫、高尔基、法捷耶夫等人的主张,等于从“天帝”那儿窃来火种供人
们使用。在最后一节《抗日的现实主义与文艺的民族形式》中,作者更明确
地将文艺跟抗日战争战斗任务结合起来,跟文艺的大众化结合起来。可见在
作者心目中,文艺并不是陈设在艺术殿堂里的鲜花,而是革命斗争中的利
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