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马鞍山下红旗飘

[精彩书屋]


  作者:
 

                            前 言
    镇隆镇地处东江下游南岸,东连惠州市区,北邻陈江,西接东莞,南与

深圳市接壤。全镇总面积115平方公里,13个行政村,177个村民小组,人口

6万多人,其中常住人口2.6万多人。这里交通十分便利,惠深高速公路,惠

淡、惠樟公路横贯境内,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镇隆环境优美,土地

资源丰富,盛产优质荔枝,被誉为“荔枝之乡”,是广东省重点革命老区之

一。大革命时期,镇隆为惠阳县第九区(潼湖区,又称鸭子埗区),是中国

共产党在广东东江开展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的重要地区。《马鞍山下红旗飘

—中共镇隆地方史》,记述的是镇隆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

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艰苦

创业、曲折前进和成就辉煌的历史。它是惠阳市乃至东江地方党史的组成部

分,是共产党人在镇隆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历

程及其历史经验总结。


    镇隆人民富有革命光荣传统。1919年5月,北京爆发了反帝爱国学生运

动。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惠阳后,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镇隆的先进知识青

年罗俊、黄卓如、余子光、张仲鸣等人组织与发动镇隆乡村师生、民众纷纷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从而扩大

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1920年,黄卓如从

广州带回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广东群报》和《广东中新

报》,在镇隆知识青年中秘密传播,同时在镇隆“四大半围”①新村开办农

民夜校,向人民群众积极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启发

农民革命觉悟,为镇隆地方党组织的建立打下了基础。1921年罗俊、黄卓如

在广州市高第街素波巷“广东宣传员养成所”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

党,成为东江地区最早的党员之一。


    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著名共产党人恽代英、阮啸仙及蓝璇

坤、郑怀昌、黄居仁、杨石魂、林道文、何友逖等先后领导惠阳工农运动

和土地革命,点燃了农民运动星星之火。1924年4月,在海陆丰农民运动的

影响和推动下,黄卓如、罗俊、罗克仁、余子光、张仲鸣、罗志白、黄佩

勋、林浩池、黄自强等深入乡村宣传发动,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在“四大

半围”高田、新村、岗头、陂塘角、朱屋瑛和沙堆等地建立乡村农民协会。

到1925年2月,建立了区农民协会和83个村农会。从此,马鞍山下,红旗招

展,农民运动推向深入发展,镇隆“四大半围”成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

期惠州八属(惠阳、博罗、河源、紫金、龙川、连平、和平、新丰)的农民

运动的中心②。从1924年到1926年,广东党组织先后选派农民运动骨干罗克

仁、罗志白、余子光、黄佩勋、林浩池等参加广州农民讲习所学习,同时选

派农民运动骨干黄志平、陈子强、朱伟鉴等参加广东省农干训练班学习,这

些学员结业后,成为区乡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中,共产党人周恩来等在东江播下了革

命种子,不但推动了工农运动蓬勃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地方党团组织的建

立。10月,中共镇隆“四大半围”支部成立。1926年4月,根据中共广东区委

和惠州地委的决定,成立了中共镇隆“四大半围”总支委员会,下辖高田、

岗头、沙堆等3个支部;1926年春,共青团潼湖区委员会成立,下辖高田(含

新村)、岗头、陂塘角、沙堆等村4个团支部。地方党团组织迅速发展壮大,

为推动工农运动的深入发展,起到政治领导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农民运动和

土地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以暴力手段进行“清

党”,大肆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广东的国民党反动派也于“四、一

五”在广州镇压工农运动,实行疯狂的血腥大屠杀。在这危急关头,中央特

派员蓝璇坤于4月16日,在惠州城都市巷惠阳县农民协会召开各区农协特派员

和党团支部负责人会议,商讨应变措施,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大屠杀。驻惠州

的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师长胡谦派出军警包围惠阳县农民协会和惠州工代会执

委会办事处等机关团体,惠州地委书记李国英及潼湖、淡水、平山、多祝等

区农民运动特派员17人被捕。惠州地委蓝璇坤、何友逖、卢克文等立即采取

了应变措施,将党的领导机关及工会、农会、共青团、新学生社、妇女解放

协会等团体转移到镇隆“四大半围”,继续坚持斗争,带领工农群众先后展

开了夏季武装讨蒋起义、秋收起义和1928年年关暴动,拉开了土地革命战争

的序幕。


    1927年8月,中共惠(阳)紫(金)河(源)博(罗)地委、中共惠阳

县委、惠阳县临时军事委员会同时在“四大半围”成立。在惠紫河博地委的

领导下,农民自卫军改编为工农讨军,扩建工农武装,深入开展土地革命。

1928年2月,惠阳县苏维埃政府在“四大半围”的岗头村诞生,轰轰烈烈的

土地革命走向新的高潮。由于党内先后出现“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致使土

地革命战争失败,革命根据地遭受严重的挫折而丧失,“四大半围”革命根

据地因而遭到国民党反动派连续八次疯狂的围剿,


根据地人民遭受残酷的迫害,革命转入低潮。但是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仍然

顽强地坚持斗争,革命红旗始终不倒。


    1938年10月,入侵广东的日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后,东江下游地区沦

陷。1939年3月,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惠阳分团进入镇隆活动,联系土地革

命战争失败后隐蔽下来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恢复和重建地方党组织,建

立了中共镇隆支部。随后又成立了高田、沙堆两个党支部。镇隆党组织高

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2年夏,中共

粤北省委和南方工委遭受国民党特务破坏后,地方党组织贯彻执行中共中

央关于“荫蔽精干,长期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暴露身份的

党员转移隐蔽,未暴露身份的党员则坚持开展“勤业、勤学、勤交友”活

动,做到职业化、群众化、合法化,渡过了艰难的隐蔽时期,积蓄和保存

了革命力量。1944年镇隆党组织发动群众建立了镇隆抗日常备队和民众自

卫队,积极配东江纵队主力打击日军的侵扰,为保卫镇隆人民作出了贡

献。镇隆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以后,为保卫和巩固解放区,支持抗日战争,

发展抗日自卫武装,各村普遍建立民兵组织,积极配合部队抗敌锄奸,建

立暸望哨,监视敌人行动,并直接参与抗击日军的战斗行动,开展敌后抗

日游击战争,终于战胜了重重困难,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解放区,东江局势发生急剧

变化。内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广东当局调集重兵对东江南岸地区进行大

规模的军事进攻,下令限期肃清各地革命力量。镇隆地方党组织遵照中共

江南工委的部署,恢复、整顿和巩固党的组织,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

武装队伍,建立了镇隆武装工作队和惠镇等武装小分队,建立游击根据

地,以各种斗争形式,配合部队反击国民党的“清剿”斗争,并不断地为

部队输送兵员。1949年8月,镇隆各级党组织,积极响应粤赣湘边区党委

和江南地委关于“做好准备工作,迎接南下大军”的指示,紧急动员,各

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把支前迎军工作作为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压倒一切的中

心任务,乡、村分别成立支前委员会和分会。在“交清公粮,完成债券,

修好公路迎大军,争取做个迎军支前模范”的口号推动下,各村设立支前

指挥员,组织战勤队、运输队,抢修惠龙、惠淡线镇隆段公路,保证军事

运输畅通。沙堆村荣获“迎军支前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镇隆地方党组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经受了长期革命斗争锻

炼和考验,历尽艰难和曲折,迎来了革命的伟大胜利。在漫长的革命斗争

历程中,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土,百折不挠,前仆后继,高举革命旗帜

英勇奋斗,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余子光、温毓明、吴

晋波、吴节儒、吴学贤、曾友、张祥、余子群、胡子明、罗祥、江浩辉、

叶良、杨天生等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为革命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

命。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染红了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他们高尚的革命

精神和不朽的功绩,将永远载入史册,成为激励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而奋斗的精神力量。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镇隆人民同全国各族人民一

样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镇隆地方党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

领人民群众为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农业合作化,建设社会

主义新镇隆进行了长期奋斗和不懈努力,经历了辉煌而又曲折的历程,创

造出令人振奋的业绩。建立了惠阳县农业合作化第一面红旗和社会主义示

范乡,率先实现农业合作化。从此,当年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

主义压迫剥削而饥不裹腹、衣不蔽体的劳苦大众,逐步摆脱了饥寒交迫的

痛苦生活,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成为新中国、新社会的主人。


  社会主义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业,没有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

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走过弯路、经历过挫折,陷

入过困境。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些急切冒进的“左”的错

误,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使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

民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但是,在党的领导下,初步克服了“左”的错

误,使社会主义国民经济重新恢复和发展。这一期间,镇隆党组织显然也

因政策导向和“左”的错误干扰而走过弯路,但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始终

带领人民群众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而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业

绩,为后来的经济建设积累了经验。


    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

难中挽救了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镇隆地方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改革开放的方

针,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镇隆实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

定镇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蓝图,带领全镇人民继续艰苦奋斗,走向

了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到处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使镇隆成

为广东沿海经济开发区重点卫星镇之一。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及城市

化建设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以农力主”、

“以粮为纲”的传统局面。积极大胆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工业,初步形

成了以纺织、电子、机械等行业为主体的外向型工业体系。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对农业经济结

构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以

优质荔枝为龙头的“三高”农业,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大力发

展第三产业,使整个农村经济开始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确保农业

的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镇隆地方党组织,

坚持实行以法治镇,以德治镇,科学兴镇的战略,使镇隆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蒸蒸日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

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马鞍山下红旗飘—中共镇隆地方史》,作为共产党人80多年来在镇隆

英勇奋斗的历史进程的记录和历史经验的总结,人们透过这部书,既可以了

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苦曲折斗争的光辉历史,又可看到新中国成立

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镇隆社会、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看

到在改革开放中的工业、农业、商业、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面貌

巨变和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


    本书的史料征集和编纂工作是从2000年6月开始的。在征集大量历史文

献资料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实事求是,求实存真”的原则,按照编

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的要求和方法进行编撰。在革命前辈和专家、学者的

关心、支持、帮助下,经过二年时间努力工作,《马鞍山下红旗飘—中共镇

隆地方史》终于问世了。然而,编纂基层党组织的历史仍是一个初始和尝试,

加之时间仓促,史料不全和水平所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如果这部书能

对读者了解和认识地方基层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历史有所帮助;

如果这部书能给从事基层农村党的工作的人们和青少年朋友们以鼓舞、启迪

和教育的话,这就是编纂者的初衷和愿望。

 

 

   
 

 

 

东江纵队纪念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