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香港学运的光辉

[精彩书屋]


  作者:
 

                 话谈香港学生赈济会
                             (代序一)
                              钟  明
    香港学生赈济会的历史,不但是香港学生运动的光辉一页,应该说也是

整个广东青年运动的光辉一页,很值得纪念,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给予

正确的评价。


    首先,香港学生赈济会的成立和发展,显示了香港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

大觉醒。在此之前有的人认为,香港学生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面,在大革命

失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是埋头读书、不问政治的。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侵

占东北.对香港学生的思想有所震动,但当时的学生们都觉得香港环境条件

特殊,离战地又很远,祖国将遭沦亡的威胁还不那么直接.自己也无能为

力,难以有什么作为。到了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兴起以后,对香港学生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时邹韬奋先生i编的《大众生活》,对北平学生运动

的情况不断地报道、评论,给香港学生教育很大;还有,中国共产党在巴黎

办了一个《救国时报》(在香港也能公开买到),《救国时报》二公开刊登了

我党许多号召团结抗日的文章,如《八一宣言》等.还出版了许多小册子;

当时国内还有个进步的出版社。叫神州国光社,也出版了比较多的社会科学

的书籍,在香港逐渐流传。在这种情况下,香港学生开始自发地组织起各种

群众团体。例如课余社、少年之友社、惠阳青年会、余闲乐社、青年同乐社

等等,先后纷纷成立,并且互相联络起来了。以后,香港的一些进步分子发

动组织了秘密的香港抗日救国会。那时,“南总”(全国救国联合会南方总

部)也搬到了香港,香港抗日救国会也日益活跃起来7,那正是1936年暑假的

时候。后来,为了纪念九·一八,香港抗日救国会在湾仔立德学校召开了个

会,八十多人全部被捕,当局还追踪搜捕其他成员。抗救会就暂时停止了活

动,过了一段时间又化整为零,分别组织了秘密的各界救国会。如学生救国

会、文艺救国会等等。到了1936年10月,连贯同志在香港召集会议,成立7香

港各界救国联合会,虽然当时也搞7一些救亡活动,例如援绥募捐运动等,但

活动范围还很窄,局面还未能打开。到了1937年初,党中央认为团结抗日的

形势很快就要形成了,发出指示,要求解散党领导的所有的秘宫外围团体,

动员党员和热心抗日救国的积极分子到群众中去进行公开活动,利用公开合

法的形式,开展广泛的抗日救国活动。很快地,,一些公开的青年群众组

织,如香港的基督教男、女青年会等都纷纷活动起来了,但是活动范围仍然

比较窄。9月,香港大学学生会发起组织香港学生赈济会。在当地共产党组

织的动员下.一时许多学生抗日救亡的积极分子都参加到学赈会里面去7,

学赈会就很快地发展起来了,形成7全港所有大、中学校的学生团体。这给

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以前说香港学生不问政治,甚至是落后散漫,而事实

上,青年学生们是蕴藏着极大的爱国i义的热情的。学赈会起来动员号召后,

广大青年学生很快就行动起来,学赈会也很快成为全港的青年学生组织,显

示了香港学生爱国主义的大觉醒,这是香港开埠以来从来没有过的,这是学

赈会的第一个特点。


    其次,香港学生赈济会在党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实现了

香港学生最大范围的团结,既包括了香港政府办的官立学校(如香港大学、汉

文中学、皇仁书院、英皇书院等)、教会学校(如圣保罗书院、圣保禄女书院

等)、私立学校(英文的、中文的),甚至是国内搬剖香港的学校也参加了,所

以团结的面常之广。后来又感到,还要广泛地团结全港的小学师生,就发动

成立了儿童团,主要开展小学的工作。把小学的教师发动起来,逐步地把小

学的工作也纳入了学赈会的轨道。这样,全港的大学、中学、小学,英文、

中文,官办的、私办的,本地的和国内迁来的学校都发动起来了,实现了全

港学生最大范围的空前大团结。不仅是这样,学赈会还得到了社会上的赞助

和支持,如罗文锦律师、何明华会督及香港许多知名人士都受邀当了学赈会

的顾问,舆论界,也给子了很大的支持。到现在为止,从已经找到的材料

中,可以看到学赈会主要活动期间,香港务大报纸都登载了许多文章和消

息,已查到的就有十六七万字,这不但是香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而且连

国内一些群众团体也是少见的。香港学赈会是一个团结面非常广泛的抗日

救亡统一战线的组织。这是第二个特点。


    第三,香港学赈会是香港学生在特殊的环境下,采取的特殊活动形式和

组织形式。因为香港的形势在七·七事变之后,英国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的

矛盾加深了,但慑于日本的或胁,对我国的抗日救亡活动只采取了默认许可

的态度,还不敢公开支持。在这种,隋况下,成立抗日救亡的全港性的学习

机构。

 

 

   
 

 

 

东江纵队纪念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