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粤桂湘边纵队史》一书,经过有关同志多年的努力,数易其稿,今天
终于出版和广大读者见面了,我感到十分高兴。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是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八路军、
新四军为榜样,按照毛泽东建军思想组建起来,与人民 血肉相联,在长
期的对敌斗争中锻炼成长和壮大的人民子弟兵。它是解放战争时期华南战场
七支游击纵队之一,转战在广东西江以北,广西桂林以东,湖南桂阳以南和
粤汉铁路以西的广大地区。该区地处三省边境,雄伟的五岭绵亘其间,地形
复杂。它控制着南北数省交通要道粤汉铁路和粤桂间水上交通大动脉西江,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当时华南七大战略区之一。
粤桂湘边区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时,即已掀起过革命巨澜。在大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的农民运
动更是风起云涌,到处建立农会和农军。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广东西北江
的农军在农运领袖周其鉴率领下北上武汉,并参加子八一南昌起义。湘南的
农民武装起义,更为举世周知。土地革命时期,不少地方建立了苏维埃政
权;边区人民还积极支援了过境开赴中央苏区的红七军,和后来进行二万五
千里长征的过境红军。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武装与非武装的抗日群众运
动又有了广泛的发展。日本投降后,广西东南部和广东西江一带许多个县,
都爆发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解放战争时期,为支援自己子弟
兵扪·击敌人和谋求解放,粤桂湘边地区纷纷组织民兵,建立政权,又作出
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出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粤桂湘边区人民,真不愧为
英雄的人民!
粤桂湘边纵队,在其成长过程中,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具有光荣的
历史。这支部队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战斗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东人民
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的一部分。1944午,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王震同志
和我奉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命令,率八路军南下支队,从陕甘宁边区南下广
东,准备与华南抗日纵队共同建立以五岭为中心的华南抗日根据地。是时,
中共广东省临委亦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命令东江纵队、珠江纵队等部队分别
北上,向五岭地区挺进,与我军靠拢。1945年日月,当我们南下部队列达湖
南时.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了;到达广东南雄县境,还未同华南抗日纵队北
上部队会合,就奉党中央的指示北返了。当时,珠江纵队司令部直接率领部
分主力西渡北江挺进到粤西北的广宁、四会县一带,与党领导的当地人民起
义武装会合,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与敌几经周旋才站稳了脚跟,开辟了粤
桂边以广宁为中心的广及五个县边境的几块游击区,成为创建粤桂湘边区和
边纵的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这支部队又遭受了国民党当局从大后方调来大量正规
军的残酷“清剿”,在敌我力量对比非常悬殊的情况下,他们运用机灵的作
战方针,依靠人民,分散坚持,相机击敌。这样,不但保存了自己的力量,
保护了群众利益,而且还有所发展。全面内战爆发后,党中央决定恢复和发
展华南武装斗争。这支部队于是积极扩充队伍,集结主力,主动出击,逐步
扩大战斗规模,并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斗争,
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组织农会、民兵和建立各种形式的地方人民,政权:稍
后,又集结主力部队北向湘南,西向桂东扩展。这一时期.经过艰苦的努
力,部队的力量和活动地区都得到了大大的发展.粤桂湘边战略区已形成规
模。
以后,随着全国形势的变化,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巩固后方,企图把岭南
两广变成支撑全国反革命内战的一个基地,又纠集了粤桂两省十一个县的反
动武装进行“联剿”。这支部队又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但由于运用机动
灵活的战略战术,坚持斗争,并得到人民的支持,敌人的阴谋终于无法得
逞,部队继续得到发展壮
在全国战场之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根据中共中央香港分局
关于发动春季攻势的指示,这支部队主动出击,全面作战,扬帜五岭,饮马
西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在整个解放战争中这支部队牵制和消耗了敌人
的军力,支援了正面战场的决战,最后并配合南下野战军作战,解放边区全
境。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支部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战,由小到大,由弱到
强,发展成为拥有万余人枪的粤桂湘边纵队;从几块小小的游击活动区发展
为拥有四十多个县一百二十余万人口,组织了近二万基干民兵的粤桂湘边
区。这支部队在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奋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经受了不少
严重的困难和挫折,付出了宝贵的牺牲代价,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艰苦奋斗的作风,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无比坚定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
概。
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真实地记述了粤桂湘边纵队光辉的战斗历
程:它既是一部军战史,也是—·本弘扬革命传统和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