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中国共产党 广东地方史

[精彩书屋]


  作者: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前  言
   

    本书叙述中国共产党在广东地区的历史活动,包括广东地方党组织的

活动,中共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在广东的活动,各组织系统的中共党员在广

东的活动,等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艰

难创业、曲折前进和成就辉煌的历史。广东地方党史是中共党史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共产党人在广东地区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同整部中

共党史一样,广东地方党史也是一部催人奋发及具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

的历史。


    近代广东向称风气开通,富于革命传统。作为新事物易于输人、新风

气易于传播的地区,广东不仅在一系列进步的历史事件中走在前面,而且

在成立共产党组织的过程中,也先走了一步。本世纪20年代初,在省港工

人阶级产生和工人运动开展的基础上,在五四运动的影响、推动下,在中

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和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帮助下,广州成立了共产党

组织。中共创始人陈独秀指导并参加了广东建党工作。广东是继上海、北

京之后在全国最早建立共产党地方组织的一个地区。“中国产生了共产

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漫长历程中,广东党

组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积极肩负改造社

会、拯救中华民族的大任,发动、组织和领导广东人民开展了一系列波澜

壮阔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革命斗争。


    广东党组织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人运动,并点燃了农民运动的星火。

1922年6月,广东支部有党员32人,按中共中央的决定成立了中共广东区

委。1923年6月,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讨论建立革命统一

战线,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问题。中共中央机关一度迁至广州。

1924年1月,在广东正式形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广东从此成为大革

命运动的策源地。为适应革命运动发展的需要,党从全国各地派送大批骨干

到广东工作或学习,还从旅欧、旅俄等人士中选派干部到粤工作。由著名的

党的活动家周恩来、陈延年先后担任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广东党

组织积极贯彻国共合作的方针,放手发展工农运动,迅速开拓了国民革命的

新局面,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迅猛高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汹涌澎

湃。党的队伍也在大革命的风暴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党的组织从广州一隅向

全省扩展,东江、南路、中区、琼崖、西江和北江地区的党组织相继建立;

随后又从广东一省向福建、广西、云南和南洋各地扩展。区委领导机关得到

健全,形成了由周恩来、陈延年、张太雷、彭湃、苏兆征等大批优秀分子组

成的领导核心。当时在广东从事革命活动的,还有毛泽东、刘少奇、邓中

夏、罗亦农、恽代英、穆青、蔡畅、邓颖超以及鲍罗廷等人。广东的党员人

数在1927年春发展到近万人,是当时全国辖区最广、党员人数最多的地方党

组织之一。广东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风起云涌的工农运动中,特别是在省港

大罢工、统一广东之役和北伐战争中,起着政治领导和先锋模范的作用,为

将大革命运动从广东推向全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7的4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发动反共政变,抛弃孙中山的革命政策,

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党的领导机关移至香港。为挽救革命,广东

党组织相继发动了1927年夏季的蒋起义、以接应南昌起义军南下为中心的秋

收起义和震动中外的广州起义,大大小小的武装起义共达150多次。虽然广

州起义遭到了失败,省委书记张太雷和数以千计的革命者在起义中牺牲,但

是前仆后继的武装起义拉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波及全省的武装起义中,广东各地党的组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逐步建立

了中共东江特委、琼崖特委、广州市委、南路特委、五邑地委、西江特委、

北江特委、香港市委、海陆惠紫特委,大部分的县建立了县委。1928年6月,

全省党员增至5.3万人,占全国党员的40%,是当时全国党员人数最多的一

个省。广东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认真总结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克服悲观主

义和盲动主义,经过不懈努力,一步步从失败的低谷中走了出来。党领导建

立工农武装,开展土地革命,积极探索中国革命发展的道路,在与强大敌人

和无数艰难险阻的斗争中,逐步开辟了海陆丰、琼崖、东江等革命根据地,

先后创建了红二师、红四师、红十一军和红独立师。在此期间,李立三、

邓中夏、蔡和森、李富春、贺昌等担任过广东省委书记或主持省委工作;

朱德、陈毅、聂荣臻、徐向前等在广东领导红军和根据地的斗争。党组织

还通过大量的工作,建立了从上海、香港、汕头到江西中央根据地的红色

交通线,打通了上海与中央根据地的联系,也沟通了广东各根据地与外界

的联系。土地革命出现了逐步高涨的形势。然而,在党内极“左”错误的

指引下,在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广东各个革命根据地

也先后遭到了失败。各地党的领导机关屡遭破坏,大批党的干部、党员和

革命者被捕牺牲。1934年9月,广东省一级的领导机关停止了活动。在革命

转入低潮的情况下,琼崖、东江红旗不倒,共产党员冯白驹、古大存等领

导红军游击队坚持长期艰苦的斗争。在广州和香港等城市,也有共产党员

和革命者在极其艰险、残酷的环境中坚持斗争,建立了“中国青年同盟”、

“突进社”等革命团体。


    1936年,在刘少奇主持的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下,经过多方努力,广

东党组织恢复了与中共中央的联系,重建了南方的领导机构,成立了中共

南方临时工委。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长江局、南方局十分重视和积极加强对广

东党组织的领导,选派张文彬等大批干部到广东工作,充实广东党组织的

领导力量,并采取有力的措施发展壮大党的队伍。广东党组织再次得到迅

速发展,到1939年10月全省党员发展到1.8万多人,是国民党统治区中党

员人数最多的一个省。党的领导机构得到健全,先后成立了南委、广东省

委、南方工委及其所辖的粤北省委和粤南省委、东江军政委员会、广东省

临委、广东区党委等机构,各地成立了特委、中心县委和县委。广东党组

织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放手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统战工作,

建立于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青年抗敌同志会等抗日团体;对各抗日军队

和爱国将领、对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开展了多方面的团结抗日工作;并开

展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抗战文化活动。共产党员积极投身抗日武装斗争的洪

流,当日军入侵广东时,奋起领导广东人民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在东

江、琼崖、珠江三角洲地区组建抗日游击队,逐步开辟了华南敌后抗日根

据地。香港沦陷后,遵照中共中央和南方局的指示,在周恩来等精心策划、

安排下,广东党组织冲破日军的控制封锁,成功地营救出数百名被困香港

的著名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将他们全部平安护送到大后方。被营救的还

有英、美等国人士。这次“秘密大营救”,是中国抗战史上一页光辉的篇

章,保护了大批民族精英,对后来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革命文化工作以及

爱国民主运动的开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1942年夏天,党的粤北省委

和南方工委遭国民党特务破坏,张文彬、廖承志等领导人被捕,情况异常

危急。为制止事态扩大,保护南方党组织,中共中央和南方当机立断,及

时指示国民党统治区的党组织立即停止活动,指示有关人员迅速转移,并

要求广东党组织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

以待时机”的方针,党员要深入社会,要勤业、勤学、勤交友,做到职业

化、群众化、合法化。广东党组织正确执行了党中央和南方局的指示,在

极其复杂、艰险的环境中,在日、伪、顽军联合攻击的情况下,坚持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抗战,终于渡过了急流险滩,迎来了抗日战争的

胜利。到抗战结束时,广东党员人数增至2.7万多人;全省已成立了东江

纵队、琼崖独立纵队、珠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南路人民抗日解

放军和韩江纵队等抗日武装,这几支部队的总人数近3万人。党领导的广东

人民抗日武装被称为华南抗战的中流砥柱,华南敌后战场被称为全国三大

敌后抗日战场之一。广东党组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广东党组织遵照中共中央关于争取和平民主和准备革命

战争的方针,一方面与国民党当局谈判,争取实现和平;另一方面把武装

部队分散各地,继续对付国民党当局的军事“围剿”。东江纵队按照中央

的部署北撤山东;而方方、尹林平等领导干部留下,继续领导广东的革命斗

争。全面内战爆发后,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党中央陆续派章汉夫、夏衍、

许涤新、乔冠华等干部到香港,利用香港的特殊环境开展工作。1947年,中

共中央决定成立香港分局,这是党中央的派出机构,又是华南党组织的领导

机构,管辖广东、广西全省和福建、江西、湖南、云南、贵州等省部分地区

的党组织。在香港分局之下,设立了半公开的粤港工委、从事秘密工作的城

市工委和领导地方武装斗争的各地区党委,使党的工作分线进行,使公开工

作与秘密工作、城市工作与农村工作、政治斗争与武装斗争既区别开来又互

相配合。党组织以香港为基地,充分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和有利条件,开展

统战、文化、经济和联络海外华侨等各项工作,领导各地的革命斗争。当时

的香港成了华南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在香港分局(1949年4月改称“华

南分局”)的领导下,各地武装斗争迅速恢复和大力开展,开辟了以广东为中

心,深入桂、滇,绵延闽、赣、湘、黔四省边界的7大块游击根据地;先后成

立了琼崖纵队、粤赣湘边纵队、闽粤赣边纵队、桂滇黔边纵队、粤中纵队、

粤桂边纵队和粤桂湘边纵队,仅广东武装部队人数就发展到8万多人。党的

组织得到了发展,先后建立了琼崖区党委、粤赣湘边区党委、闽粤赣边区党

委、滇桂黔边区党委、粤桂边区党委、粤中临时区党委、粤桂湘边工委和广

西的党组织;仅广东境内,就建立了24个地委、近百个县委,党员人数发展

到3万多人。统一战线的工作卓有成效,建立了有民主党派、民主人士、海

外华侨和港澳同胞广泛参加的反美反蒋统一战线,发展壮大了人民的革命力

量。广东党组织还从香港秘密护送了几百名著名民主人士和其他人员北上,

参加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和解放区工作,有力配合了全国解放战争,加速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广东党组织为广东和华南的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奠定了胜利基础。1949年10月,在广东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人民解放军南

下大军发起解放广东之役,胜利的旗帜很快插遍了祖国的南疆。


    广东党组织和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程,是艰苦奋斗和成

就辉煌的历程。历史已经证明,广东党组织是坚强的、经受了长期革命斗争

锻炼和考验的党组织。在漫长的征途中,党组织虽然饱经危难,屡遭破坏和

迭受挫折,但是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地高举着红旗前

进。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者为中国革命事业流血牺牲,其中有周文雍、彭

湃、杨殷、杨匏安、苏兆征、阮啸仙、刘尔嵩、杨善集、王文明、李硕勋、

叶挺、邓发等。广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历届省委书记28位,其中有10位为革

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陈延年、张太雷、邓中夏、张善铭、李源、罗登贤、

陆更夫、蔡和森、郑怀昌、张文彬。他们的鲜血染红了胜利的旗帜,他们

的革命精神和不朽业绩永远绽放不灭的光辉。


    中共广东地方史作为共产党人在广东地区英勇奋斗的历史进程的记录,

作为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广东党组织

和共产党人自觉肩负历史重任,勇于站在时代的前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

利益的奋斗精神;从广东地区的实际出发,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

实践相结合,坚决依靠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努力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不

断开拓工作新局面的原则和经验;充分利用和发挥广东的特点和优势,广

泛开展对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工作,一贯

重视利用香港、澳门的特殊环境和有利条件来推进革命事业的务实态度和

创新精神;面对强敌和困难毫不动摇,饱经危难而不气馁,在革命遭受挫

折和处于低潮时信念不改、信心不变的革命坚定性;认真抓紧抓好党的建

设,甘于奉献,团结五湖四海,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严肃开展批评与自我

批评,在克服缺点和纠正错误中不断将党的事业推向前进的传统和风尚,

等等,这一切当然弥足珍贵,对当前和今后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

意义,并将变成强大的精神动力,起到鼓舞人心、催人奋发和将党的事业

推向前进的作用。江泽民同志1998年10月22日致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一封信

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

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广东地方党

史也是这样的一部“教科书”。


    中共广东省委向来重视党史工作,早就提出要写出一部“可信可读”

的广东地方党史,以告慰无数为党、为人民的事业英勇牺牲的先烈,教育、

激励广大党员、群众和年轻一代。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按照省委的要

求,在多年征研工作的基础上,从1994年10月开始着手撰写这本书。负责

撰稿和参与本书各项工作的全体人员,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遵

循“实事求是、存真求精”的原则,努力按正确的修史原则和方法来从事

广东地方党史的编撰工作,以期不负广东省委的重托、不负读者的期望。

经过数年的努力,在许多人士包括革命老前辈和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

和指导下,这部党史终于写出来了。我们希望这部党史对读者了解广东地

方党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有所帮助;希望读者对这部党史的缺点和不足

之处有所指正。让我们从历史知识、历史智慧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更多的思

想营养,提高思想、理论水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东江纵队纪念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坪山区东江客家文化协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