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大余县地处江西西南边陲。北山、梅山、油山构成遐迩闻名的大余岭。
章江蜿蜓曲折,穿境经南康注入赣江,赣韶公路纵贯平原中心,接通赣粤两
省。高山丘陵,竹木资源丰富,章水两岸,土地平整肥沃,堪称鱼米之乡。
县城周围,钨、锡矿产甚丰,素有“世界钨都”之称。余岭梅关,横控赣粤
边境,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梅关驿道是洋货入关,土特产出海必经之路。
关下南安,历代是府、县所在地,商贸繁荣,交通方便,是府、县经济、政
治文化的中心。
大余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人民勤劳俭朴。但千‘百年来,由
于封建官僚势力的压迫剥削和帝国主义的欺凌掠夺,广大劳动人民,长期挣
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有压迫,必有反抗,富有反抗精神的大余人民,一直与反动势力进行着
不屈不挠的斗争,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大余,1926年中国
共产党的组织开始在大余建立,从此,大余人民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进
入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阶段,大余成了赣粤边革命斗争的战
略要地和革命老根据地。
早在大革命时期,北伐军在大余人民的支援下,于1926年9月4日攻占大
余县城,击溃北洋军滇军第一师杨池生团,为夺取江西打开了第一道防线。
1927年,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来到大余,在大余人民的支
持和援助下,起义军进行了组织整编和思想整顿,为向湘南进军及上井岗山
与毛泽东率领的农民起义部队会师,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还曾率领工农红军
数次游击大余,传播马列主义真理,点燃革命的烈火。大余工农群众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和武装斗争,打击了国民党反
动派和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
红军主力北上抗日之后,大余人民在项英、陈毅和赣粤边特委的领导和
组织下,坚持了三年艰苦的游击斗争,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大规模的军事
“清剿”,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作出了积极贡
献。
抗日战争时期,大余人民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忠实地执行了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积极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对国民党顽固派所制造的摩
擦,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斗争;对入侵盘踞的日军,进行了顽强有力的打击,
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五岭地委的组织领导下,大余人民配合“边总”
和赣南支队,粉碎了国民党军的“清剿”,摧毁了区乡反动政权,歼灭了地
方反动武装,扩大了游击根据地,解放了广大农村,最后配合北二支队、赣
南支队和南下解放大军,解放了大余全境。
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在2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为了大余的解放,优
秀共产党员、革命领导人张赤男、刘伯坚、叶明魁、曾彪、赖文泰,吴朝
贵,杨木生、王庚牛等和许许多多的革命战士以及支持革命的人民,都献出
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中共大余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的同志,用了数年时间,广征博采,反复
核证,以翔实的史料,感人的笔触,编撰成《大余人民革命史》。我虽随红
星长征离开大余家乡,长期在外工作,但对大余人民革命斗争的情况还是比
较熟悉,读后感到很亲切,很高兴。这本书是大余人民革命斗争的真实纪
录;是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革命乐章,是教育子孙发扬革命传统,继
往开来的好教材。它将激励人们学习先烈,不畏艰难,不断进取,为搞好改
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更大的成果,以告慰英灵,造福
后代。故特为该书的出版作此序言,并向广大读者推荐。
黄萍 1993年7月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