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过:有人以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广州、香港等大城市沦陷以后,广东便没有文艺。其实不然。广东文艺的中心是在东江纵队活动地区,在东江抗日游击根据地。希望研究广东文艺史者不要忽视这一点。现在摆在案头的手稿,都出自东纵文艺战士手笔,忆述了当时情景,就是为此提供了最实在的史料。
这支人民军队创建之初,曾经历过十分艰难困苦的时期,然而从那时起,就有抗日的、进步的、革命的文艺活动。到了1943年冬, 东江纵队正式成立后,创建了以罗浮山区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文艺活动就蓬勃发展起来。东江南岸有“东流”剧团,“铁流”政工队,北岸有“拖拉机”政工队和鲁迅艺术宣传队,成为文艺战线的骨干队伍。其他以支队为单位的游击地区,文艺活动也相继兴起。日寇投降前夕,东纵奉中央命几次挥军北上,文艺活动也随之开展到粤北。这就形成一个特点:部队打到哪里,文艺活动开展到哪里。
这部小册子中,人们看到:当时文艺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歌咏和戏剧。说到其它形式的文艺创作,由于斗争环境的限制,和服务对象的关系,专家也无余暇去从事,所以数量较少。有所创作,也仅限于革命歌曲、多幕剧、独幕剧、以及活报和山歌,以供文艺团队演出之所需。但是,如果以此而对东江根据地的文艺加以忽视,认为无足挂齿,那就不敢苟同了;说得重一点,那是大错特错了。因为这些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再者,我们的文艺团队担负着发动群众,武装起来,打击敌人,减租减息,建立政权等庄严任务,而以开展文艺活动作先导。由此言之,东江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文艺,的而且确地有如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所说的,是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并且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奋斗在文艺战线上的文艺战士的业绩,已写在东纵史册上。这本小册子编辑于1992年,即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成书出版于1993年, 即东江纵队成立50周年。此书的编辑、出版,就是东纵文艺战士为纪念“两个50年”献上的礼物。
1992年8月15日
(原载《硝烟曲-东江纵队文艺工作掠影》第1页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
联谊会《硝烟曲》编委会编 《广东党史资料丛刊》编辑部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