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网站

热线联系

 

 



涓滄睙绾甸槦缃戜笂绾康锟?---四.挺进港九 营救精英 

[展板详情]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攻占香港。曾、王两部派出武工队挺进港九,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当时有大批文化界和爱国民主人士困留香港,处境险恶。曾、王两部按照中共中央南方局、周恩来的指示及廖承志分配的任务,在林平领导下,曾生负责繁重的接待工作,王作尧指挥护送和警戒部队,全体指战员全力以赴,冲破关山险阻,在地方党的配合下,将他们全部三百余人(连同国民党等人士共八百余人)从日军的魔爪下营救出来,为党团结各界人士共同抗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中共中央表扬。被营救的文化界精英和爱国民主人士永远不会忘记中国共产党与之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关系,和曾、王两部——东江纵队秘密大营救的功绩。

廖承志

连贯像

    1942年元旦之夜,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和秘书长连贯及乔冠华乘小木船到九龙接待站,翌日由武工队护送至西贡赤径乘护航队武装船至沙鱼涌转田心,曾生在石桥坑接待他们。图为连贯

像。

护送精英

    接到廖承志转来党中央的指示,在林平主持下,从九龙开辟东、西两条交通线护送各界人士到东江游击区转大后方。东线由黄冠芳、江水领导的武工队和刘培领导的护航队及高健领导的短枪队负责。西线由曾鸿文、林冲 领导的武工队负责。

部分文化人在香港合影

    左起:陈歌辛、瞿白音、夏衍、丁聪、何香凝、廖梦醒、欧阳予倩。

日军设在青山道的岗哨

    日军在青山道沿途布满岗哨搜查行人,许多文化人是在游击队的掩护下,和回乡客一起逃出险境的(资料图片)。

-------------------------------------------------------------------------------------

新界元朗大塘村杨家祠

    图为曾先后接待过数百名各界人士的西线重要交通站新界元朗大塘村杨家祠。

各界人士从西线到达的终站宝安白石龙村

港岛大营救(国画.邓超华作)

    曾、王两部和香港地下党及广东其它地区的党组织,经过六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克服重重困难,胜利地从港九地区营救了 文化界精英和爱国民主人士 3OO余人及其他人士共 8OO 余人安全脱险,并转送到大后方。其中有: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胡绳、夏衍、戈宝权、 张友渔、黎澍、沈志远、刘清杨、胡仲持、胡风、千家驹、萨空了、廖沫沙、任白戈、宋之的、于毅夫、金仲华、范长江、叶籁士、恽逸群、吴全衡、袁水泊、蔡楚生、司徒慧敏、叶以群、张铁生、韩幽桐、杨刚、吴在东、余伯昕、胡耐秋、特伟、高士其、端木蕻良、杨东荪、王莹、许幸之、胡考、盛家伦、俞颂华、成庆生、叶方、于伶、凤子、舒强、葛一虹、沙蒙、羊枣、丁聪、周钢呜、叶浅予、章泯、戴英浪、金山、张明养、华嘉、梁若尘、赵树泰、李凤、郁风、梁漱溟、孔德祉、沈粹缜、殷国秀、胡蝶、邓文田、邓文钊、陈汝棠、李伯球等。

茅盾和家人在香港 

(茅盾简介)

    [内文] 茅盾和邹韬奋首批精英一行 2O多人,于1942 年元月上旬在第五大队武工队护送下走西线,经元朗十八乡、落马洲到达白石龙村,受到曾生、林平、王作尧等和指战员们热烈欢迎接待。

 [文]脱险杂记(摘录) 茅盾/

    当香港文化人走东江路线撤退到内地的那个时期这座冷落了的教堂 (编者注*) 送旧迎新,前前后后 “招待”过的文化人少说也有几百罢?

    我们十来人被欢迎到一所小楼房去。这是两上两下,靠着小山坡,四面空旷,洋式建筑,从前的主人一定是有钱的,现在却成为游击队司令官曾生将军的临时总部。这座小小洋楼,独能幸存,似乎是一个奇迹,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在于它的位置不在村内大街的两旁而在离村半里许的小山坡下。从前这里一定还有不少树林,但现在只剩屋后一棵,却也断了半截了。曾生将军在楼上和我们相见,说昨天就在等后我们了。又说,今晚上暂时委屈我们在这楼上过一夜,明天再布置妥当的地方。

    曾生将军是中等身材、方脸、光头,穿一身黑布唐装,裤管塞在袜统子里,脚上是橡胶底跑鞋。他能说普通话、音调缓慢而沉着。人家说他战前还在广州教书,现在他虽然是游击队的司令官了,但一举一动,依然是书生风度。

    曾将军而外,我们又见到政委林平、和几位担任宣传工作文化工作的年青干部。林政委,看来还不到四十,身材比曾将军略高,但较为清瘦。十多年的艰苦革命斗争在他身上留着的显著特征便是冷静、坚决而又思考周密,—这是和他谈了三五分钟的话就会深深感觉到的。他的普通话很好,不过也带着广东话的音调。

   有人拿灯来了,这是小小的煤油灯。接着就端上晚饭来了。曾生将军抱歉地说,弄不到好菜,可是有狗肉,问我们吃不吃狗肉?我们这一伙十来人,谁也没有吃过狗肉,这时一听说,大家便不约而同笑着叫好!于是端上狗肉来了。要不说明,我们还当它是山羊肉呢!

    这一餐晚饭,真吃得痛快。虽然只有一荤一素,但我觉得比什么八大八小的山珍海味更好,永远忘记不了。

    饭后,主人们就请我们休息。

    这小小的洋楼是并排两间, 我们吃饭的一间可以说是外间, 通楼梯。有一道门通到隔壁的一间,这比较小些,这是曾生将军的办公室,他和他总部的工作人员共有五六位之多,就挤在这小间内。显然,他们是把外间让给客人了,我们感到抱歉,但也盛情难却。

    我们在外间开了个大地铺,主人给我们一些日本军毡作褥子,这是我们第一次使用着战利品,那种兴奋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

       (茅盾所说的教堂,在宝安阳台山下的白石龙村)

被营救的对像之一丁聪所画漫画

4-18邹韬奋(邹韬奋简介)

    [内文]邹韬奋对游击队的《新百姓报》给予很高评价,建议改名为《东江民报》便于“以人民大众的立场说话,批评、监督国民党当局”,并欣然命笔书写报头,茅盾则为副刊题名《民声》。

4-19邹韬奋送给曾生的亲笔题词:

    “曾生大队长以文士奋起,领导爱国青年组成游击队,保卫祖国,驻军东江。韬以文化游击队自港转移阵地,承蒙卫护,不胜感奋,敬书此奉赠,籍表谢忱。”

 

被营救的对像之一丁聪所画漫画

夏衍(夏衍简介)

[题词]:

     "秘密大营救”在我们党史、军史上的一件难以忘怀的大事。岁月流逝,年复一年,“大营救”已经是四十年前的事。被营救出来的而还活着的 人,永远忘不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往事。

    大营救表明了党中央、南方局对知识分子的关怀,大营救也以生动的事实,证明了共产党人和游击区军民在万分困难的环境中舍死忘生地执行统战政策的史实。这是真正的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作为参与这件事的一个幸存者,谨以此书推荐给年青的读者。                          

                                                                                       夏衍  1985118 

胡绳胡绳简介)

[题词]:                        

                                      以弱敌强  巧计运筹  深入虎穴  肤功立奏

                   悠悠岁月  四十余载  东江纵队  名垂不朽

                                         19855月书  胡绳

张友渔(张友渔简介)

[题词]: 

   这次抢救工作充分体现了战争年代我党我军同革命知识分子患难与共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

                                        张友渔 1985429

 

 


 

 

东江纵队纪念网站  电 话:86-139 0293 8869
您是本站第 位客人
深圳市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版权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粤ICP备20048052号-1